112-114年社大在地參與情形

積極推動地方創生,本年度社大從課程規劃、地方資源盤點、公民素養周活動等,均扣連地方創生主題。 

  • 課程融入地方知識學:除原有課程鼓勵融入地方知識學,帶領學員認識與熟悉后豐這塊土地,113年本校推出農事體驗課程,引進后里青農資源,每學期到5個農場認識農場的花卉或蔬果,並體驗部分農事,讓學員更加認識后里產業。木漆藝學群部分,持續開設「木的生活應用與新創知識」、「木工居家生活用品DIY」、「研出蒔繪漆畫」、「漆工藝-犀皮技法入門」、「蓬萊工藝技法創作」、「漆藝之美-基礎漆畫(初階)」、「輕鬆學竹編-竹藝美學」等課程。

 

  • 地方資源盤點應用於社區小旅行:110-111年度執行青年創業(豐原區)、青農創業或接班(后里區)調查工作,蒐集后豐在地資源,完成青創10筆及農創10筆調查後,112-114年本校推區社區小旅行活動,豐原區規劃水圳、文史議題走讀後,再搭配青創店家休息;后里區則是搭配農創農場辦理農事體驗或食農教育活動,深獲肯定。

 

  • 地方知識學轉譯: 112年是葫蘆墩圳開圳300年,從110-111年,本校即著手進行葫蘆墩圳相關文史紀錄,率先完成10分鐘圳路空拍紀錄片、桌遊開發豐原故事繪本、客語繪本錄音地方導覽英語培訓等,112年本校也在前面基礎下,辦理水圳音樂會114年再向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申請后豐兩地67張航照圖,地標識別用途,再聘請專業師資指導內政地理資訊圖資雲整合服務平台(TGOS),學習運用國家數位資料庫,建置本校社區GIS(地理資訊系統)軸線,並以素材最豐富多元,能見度最高之葫蘆墩圳軸線,完成數位走讀生活故事地圖

 

  • 推廣慈濟宮媽祖文化:慈濟宮是豐原信仰中心,近300年歷史,宮內僅有關聖帝君神像被臺中市文化資產局列為「生活及儀禮器物類」文化資產,據宮內執事表示,宮內尚有許多類似古物具有文化資產意義,擬透過數位典藏加以紀錄,同時深化慈濟宮的文史,111年規劃完成20件文物的影像紀錄。113年應用12年國教計畫,安排福陽國小五年級學子完成知識建構、撰寫導覽文稿、與攝影技巧,再規劃現場導覽,廣邀在地民眾參與,並有地方記者報導、計畫教練團指導,完成小小導覽員小小攝影師培訓,114年慈濟宮20年教教活動,本校師生合作拍攝紀錄片,紀錄建醮期間的活動,也辦理科儀講座,邀請科儀老師講解科儀的意涵,更在建醮期間辦理夜探北極壇活動,由廖啟宗老師導覽北極壇,讓民眾對於媽祖文化及建醮有更知識性的學習。

 

  • 推動淺山生態走讀,倡議里山宣言:本校推動了解淺山生態環境與知識,透過認識淺山植物,學習環境生態系統平衡精神,113年11月探索秋季的后里區貓仔坑鳳凰山觀音山步道豐原區南嵩里公老坪社區樣貌,114年除增加豐原區東陽里萬里長城杜鵑花步道外,安排於5-6月領略夏季山林特色,邀請師工學與一般民眾參與,透過三條路線踏查,感受季節與環境關聯議題,分享與反思人與環境和諧共處價值觀,並且安排專業攝影記錄沿途特色,留下教學影片,提供更多有興趣夥伴學習機會。

 

  • 記錄地方信仰融入常民生活:東湳社區每年舉辦之福德遶境活動,源於唐志勇里長催生,鼓舞社區民眾參與,搭配返鄉青年謝佳展協力,本校啟動耆老分享故事,青年負責轉譯,發揮青銀共創智慧,同時邀請口述歷史專家蔡金鼎老師,陪同教師與學員,走訪東湳里16座福德祠,收集特色,扎根深化社區精神,完成土地公信仰地景導覽,繪製福德文化故事地圖,下一次,走進土地公廟,不只祈福與信仰,而是對土地公廟有多在地故事連結。